2021年佳士得嘗試了首次以非同質化通證(NFT, Non-Fungible Token)形式拍賣純數碼藝術品,正是這次里程碑的拍賣讓NFT成為焦點。
究其原因還是一張JPG就打敗了梵高,賣出了69346250美元(約合人民幣4.51億元)的天價,成為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第三高價。
這幅作品如果說有多高的藝術價值也不見得,邁克·溫克爾曼(Beeple)的《每一天:前五千天》花了13年由5000副作品組成的數字圖像,湊在一起更像是像素點的集合。
數字化轉型方略之前就探討過Web3,NFT則是Web3的其中一種展現形式,本期數字化轉型方略將帶大家進一步了解大量文體明星紛紛“入坑”的NFT能復興些什么。
NFT能否復興文藝,成為藝術史的下一章嗎?雖然這不能確定,但NFT確實已經進入到更多領域。NFT是一種架構在區塊鏈技術上,不可復制、篡改、分割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,可以理解為一種去中心化的“虛擬資產或實物資產的數字所有權證書”。
了解了概念,我們就能知道看到一張NFT圖片和擁有其實是兩回事,相當于一棟房子,你可以看到它,但有人卻擁有它的房產證,房產證就是NFT,我們只是把所有權搬到了線上。
雖然作為智能合約NFT可以確認所有權,是一種可識別的資產,但NFT在線上還會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。如果你將購買的NFT圖像使用或發布在社交媒體上,這張圖片就會成為普通人可以不花一分錢就擁有的“同款微信頭像”,就也是雖然它能確認所有權,但不并耽誤別人來用。
現在NFT的使用場景包括游戲道具、收藏品、虛擬世界、加密藝術品、門票、資產映射和優惠券等。
其中一個主要的應用領域,數字藏品就存在一定的亂象,這主要歸因于“藏”,沒有收藏的標準,就無法來定價。NFT還具有二級市場交易和流動性,當然在國內NFT只能定性商品做一級市場交易,如果需要具有金融屬性做二級市場交易需要政府發牌。
現階段我國對于NFT還沒有嚴格的法律條文約束,未來一定會有監管介入NFT的鑄造、發行、銷售、流轉等環節,而且NFT也是一種構成數字商品的要素,有望成為元宇宙的基建。